原标题:国家级!突围之路一粒福建玉米的福建“突围之路”
1日,和往常一致,玉米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刚来到位于海南省三亚市海棠区藤桥镇的突围之路福建省南繁基地 。他穿戴上草帽 、福建胶鞋等,玉米消失在玉米地里 。突围之路
在福州吴凤基地,玉米李刚记载玉米田间体现 。突围之路受访者供图
微风轻拂,福建大片玉米长势正旺,玉米绿油油得一眼望不到边 。突围之路播种、福建套袋 、玉米授粉、收获 、晾晒……从2015年起,他和团队年年重复这一系列动作 ,开展一轮又一轮选育工作,终于小有所成。
近日 ,李刚率队选育的新品种闽玉683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成为我省首个通过国家审定的普通玉米新品种。
数据显示,2020年起,闽玉683连续两年参加国家东南区统一试验 ,体现优异 ,区域试验均比对照明星品种苏玉29增产7% ,生产试验增产10.2% ,增产点100% ,产量位居第一位 。
逆境中求生存
纵观全国,福建在玉米种植面积上处于劣势。
目前 ,我省玉米播种面积近70万亩,其中鲜食玉米种植面积约50万亩 ,普通玉米面积10万余亩。普通玉米以苏玉29品种为主,主要在泉州惠安 、南安 、晋江和莆田 、福清等地种植 。
我省‘八山一水一分田’ ,田地占比少;另一方面 ,福建季节降雨分配不均 ,3月至6月降水量占全年一半以上 ,且年际变化极大 。李刚解释说 。
以福州为例,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条件下,玉米新种繁育面临复杂多变的气候 :打地、播种、授粉 ,都在等雨停;雨停后,要战高温;等到组合鉴定 、资料收种 ,又担心台风突袭 。
去年,李刚就吃了苦头 。在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院吴凤基地 ,30多亩玉米地先后经历2个月不间断的雨季,之后又处于连续高温,多日最高气温达44℃。7月下旬,玉米本应步入乳熟期 ,然而基地里的玉米大片枯死,叶子都被晒得卷起来了 。
闽玉683长势良好。受访者供图
要是育种创新停滞不前,就容易被其他地区的种业价钱掣肘 。特别是近一两年,受西北制种成本影响,玉米种子价钱涨幅较大。像‘苏玉29’ ,省代批发价钱每斤10块左右 ,层层下去 ,最终农户购买价钱在每斤20块上下。李刚说 。
我们要培育出自己的优势玉米品种